愛不愛

  近期,可能是孩子恰巧都進入了青春期,不論親友、還是教會的弟兄姊妹都常問我道:「佳正,我們家的孩子現在開始『這樣那樣』(大概就是從事了讓父母不滿意的事)!該怎麼辦?」事實上,我從未為人父母,充其量不過是孩子與父母之間的「大哥哥」,實在不該論斷父母究竟愛不愛孩子,更何況天下不愛孩子的父母又何其少見?我只能默默地在心底說:「孩子們的行為不符合父母的期待了;甚至踩到了大家的地雷。」

  然而,回到我們對於「愛」的定義:人類的「愛」時常是有條件限制的。好比我曾在參加讀經營時,曾這麼對台上的老師說:「我覺得我的父母給我很足夠的自我空間,只是可惜雙親關係不好,沒什麼時間陪我。」未料老師訝異地回答道:「我聽見的是一個可憐的孩子,因為家庭區乏『愛』,所以想表達出『我很好,不需要被關心』的訊息。」老師接著說:「有時候,父母對孩子說:『孩子你好棒,都不需要我操心』反而是一件『殘酷』的事,因為這意味著你在暗示孩子,使他產生雙重人格,讓他在父母面前表現得相當剛強、優秀或者傑出;然而在另一面,卻可能有著父母所看不見的隱藏人格。」我默默地紅了眼眶,聽著老師道出我心中的軟弱。

  另一方面的極端,則是孩子傳遞出了「我的父母什麼都要管!」的訊息。不可否認,為人父母怎麼可能放縱自己的子女走入歧途?尤其是看著自己親手提拔,點點滴滴悉心呵護的孩子,做了不符合自己期待,甚至違背團體、社會的道德的時候,我們義正辭嚴地指出了孩子的錯誤,不允許他做出不該有的行為,甚至念頭。直到孩子受不了這樣的親子關係,然後彼此的關係越來越疏離。

  我想,每個人都能夠同意「愛」是溫暖的、是包容的、是寬恕的、是自由的、是喜悅的、是幸福的、是溫柔的、是仁慈的、是平安的...... 。然而,我想再一次提出疑問:「我們再陪伴(或者說教育)孩子的過程中,又有多少次能夠讓孩子感受到『愛』的感覺呢?」

  最後,我仍要再回到信仰的角度來看待「愛」:「... (上帝)叫日頭照好人,也叫照歹人;降雨給義人,也給不義的人。(太5:45)」《雅各書》也這麼寫道:「必有人說:你有信心,我有行為;你將你沒有行為的信心指給我看,我便藉著我的行為,將我的信心指給你看。」我們都會說自己願意「愛」,如同容易說出自己有「信心」一般。然而,什麼是愛呢?我真心希望我們能夠活出主耶穌基督的樣式,擁有無條件的愛,愛仇敵的心。屆時,即使孩子不符合我們的期待,我們必定能夠斷然無懼地說:「為什麼不『愛』?」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農村服務隊 農服之歌 成熟篇

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農村服務隊 農服之歌 清純篇

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農村服務隊 農服之歌 夥伴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