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8月, 2015的文章

桌球

  自2012年我來到神岡教會,同時學習打桌球迄今,虛幌間已過了三年。除了服兵役這一年來陪著鄰居弟弟、教會小孩、朋友們在周末期間打打玩玩,鮮少認真地巴著楊牧師學習、請教功夫。算一算我真正學習桌球的日子也不知不覺就足足有了兩年。   今晚,戶外驟雨不斷,除了牧師和我之外再也沒有其他人到教會練球。我們倆上了球桌,我悄悄地瞄了牧師一眼,見他笑也不笑一個,暗自心想:「他大概是要好好『修理』我一頓了罷。」果不其然,我們意思地簡單對拉了三球之後,只見他眉頭也不皺一個,默默地轉了手腕,將他那拍面轉向正手,用黑色長顆的膠皮冷不防地把球擊了回來。然而我還未能適應剛才的球路,轉眼間這一球的勁道、速度、旋度都已大不相同。我只能在短暫的時間內,下意識踏著慌亂地步伐、轉動腰部、順勢揮動僵硬的手臂擊球。乒乓球疾速衝入我的紅色平面膠皮,隨即從我的拍面反衝掛網,隨後被網子的反作用力輕輕地撥回我的方向後,又因球本身的旋度而往牧師的方向滾去。這情景不過一兩秒鐘。   相似的情景練了約一簍球(一簍約150~200顆,依照這種練法,每顆平均對拉3至5下),此刻,見牧師大氣也不喘一個,我早已地汗珠已如戶外驟雨,頭巾、內衣無一不像浸過水、擰不乾的模樣。甚至不知覺中,汗水竟灑落到球桌上,讓牧師誤以為屋頂破洞導致漏水,可說是打到揮汗如雨。而我仍然抓不到破解顆粒膠皮的竅門所在,更甭提楊牧的球路時而勁、時而弱、時而長、時而短,忽左忽右,迎面而來飄渺不定,總教人難以捉摸。於是乎心頭生了小小埋怨:「老天,楊牧師是正經的想教我練球嗎?」但不久心念一轉:「畢竟他經驗老到,我相信他用這方法教我練球想必定自有他的用意!」所以仍舊虛心求道。   不久,我又落了一顆球。我速速地回復到擊球姿勢,即便已經開始感到疲憊,我仍試圖聚精會神,準備迎接下一顆發過來的球。只是未見牧師發球過來,倒是聽見他心切的教訓:「為什麼你總是用同一招來擊球咧?」我緩緩地抬起頭,只見他眉間深鎖,用有些恨鐵不成鋼的語調繼續說道:「球路本來就有千變萬化種,你總是一心急著想要擊球(或:拚搏球),卻不能把球路控制好,就只能被人操弄。」接著細細的調整我手腕的姿勢,說:「事實上面對顆粒的球反而簡單,只要看清楚球路怎麼來,你就走麼走,擊球姿勢其實都一樣... 。」   頓時間,我彷彿領悟到了什麼。《金剛經》寫道:「凡有所相,皆是虛妄」。雖然楊牧師所說的看似

軍旅心得-(2)上帝國在動物園?

  《少年PI的奇幻漂流》作者 Yann Martel運用他的文筆一再挑戰人類的刻板印象;我尤其喜歡他描寫「對於『動物』而言,動物究竟喜歡(合適)動物園或大自然」的批判。針對這個問題,我做過小小的調查,在退伍前逢人便問起這個迷思,果不其然,得到的答案一概都是「大自然」,我猜想這或許是人人皆受到了「不自由,毋寧死!」的偉大精神所感染。    Yann Martel在此書大約 提到以下的論點 :「... 我們先把那些為了賺錢而敗壞動物園名聲的動物園撇在一旁。相較於動物園,在大自然裏動物確實享有完全的自由,但牠們必須要面對到殘酷的物競天擇、狂風暴雨時未必有遮蔽、生病的時候沒有專業醫療照護、肚子餓的時候未必能餐餐有食物享用、遭遇天敵的攻擊時沒有柵欄保護安全、在龐大的社群團體中也必須要面對現實的社會階級之分... ;動物園就不大一樣了,雖然它的空間必定遠不及廣闊的非洲草原,但好的動物園會設置擬合適動物的自然環境空間來讓動物居住、遮風避雨的空間是有的、生病時有專業獸醫照護、餐餐有美食、除了人類之外再也沒有天敵攻擊、動物間吵架了也會有人來調解糾紛... 。如此一來,你說對『動物』而言,牠們究竟會喜歡動物園還是大自然呢?」每當我在問題之後提出了上述的論點,朋友們的答案似乎就開始動搖。   入伍前曾聽聞人說:「當兵就像進監獄(或:動物園),真教人生不如死!」尤其當時「洪案」事發不過一年,教本身就有恐慌症的我在面對未知的部隊環境時更感焦慮。然而,很快適應了團體生活後的我,倒是有幾分喜歡這一個大大地「動物園」(即使它不是五星級的動物園)。   某日,我在部隊中,正在煩惱著人際問題時,信手翻閱起頌博、君安贈送的日記本,見他們倆引用《詩篇100篇》的經文勉勵我:「... 當稱謝進入祂的門;當讚美進入祂的願...。」我頓時間豁然開朗,「原來不論我身處在自由的『大自然』或『動物園』,只要我『稱謝』、只要我『讚美』,就得進入上帝的國!」   「我雖行過死蔭的幽谷,也必不怕遭害... 。」成為我心的寫照。此刻的我更加堅信,不論我得溫飽或飢餓、不論我得自由或受監禁、不論我受歡迎或被排擠;不論如何,我腳所到之處,皆心存上帝,如此一來,在那裏祂即必與我同在,如同與約瑟同在一般;而有上帝同在的地方,不論在何處,都是美好的「上帝國」。

軍旅心得-(1)

  退伍後,回過頭來再一次閱讀自己去年購買的《少年Pi的奇幻漂流》,或許是經歷多了,亦或者是更細心地閱讀了,總讓人覺得慶幸,慶幸自己買了一本很有意思的小說。   相較於中文翻譯的書名,我更喜歡《少年Pi的奇幻漂流》的英文書名(Life of Pi)。本書以船難歷程為分界點,區分為三大章:第一章敘述主角遭遇患難前的印度童年生涯,第二章說明罹難後至獲救前的經過,第三章則是描寫於主角墨西哥獲救後的敘事。此書的中文書名過分著重於第二章的「奇幻漂流」過程,然而它的格局不僅僅於此,作者於英文的書名很清楚地告訴了我們,這本書要描述的是「少年 Pi 的『一生』」。此外,主角還希望透過他一生的故事,能夠讓聽見的人相信上帝的存在。   退伍至今,曾有不少人邀請我分享「退伍」感想。然而,正如我對《少年Pi的奇幻漂流》書名的批判一般,難道我當兵這一年來,值得分享的只有我對於「退伍」的感受嗎?我想,生命之所以精彩,是因為我們透過信仰,看見上帝在我們生命中有所奇妙作為;好比使徒保羅所說:「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,較愛神的人得著益處(羅馬書8:28)」,而不是僅僅被侷限於我對「退伍」的感受。   我也深切地對自己有所期許,願我能夠在近期內好好地整理出我的「軍旅」感想,透過交流、分享,叫聽見的人也能夠得著益處,正如同主角 皮辛‧帕帖爾(Piscine Patel)所自信的對每個親近他的人說:「我有一個故事,你聽了之後就會相信上帝的存在。」

展翅

  我永遠忘不了剛滿十八歲時,我在柏油路面上騎著機車、催著油門、身後載著指導我騎機車的姊姊的情景。從小騎腳踏車騎到大,用盡吃奶的力氣連環踩著腳踏板,有如黃飛鴻的絕招「佛山無影腳」一般神速,單車前進的時速也不過二十公里上下;騎著單車四處跑,離開了神岡、經過了豐原、衝到了潭子之後再緩緩地騎回家,體力不支而中暑的我馬上被送到診所治療。   但是騎機車就不一樣了。當時,我坐上了騎乘機車的前座,雙手緊緊的牢握手把,屏氣凝神,可比初學飛翔的幼鳥準備離巢一般;姊姊在我身後不斷地叮嚀:「油門千萬別催太快啊,我們的命都握在你的手中了。」更是讓我感到緊張。直到我緩緩地催出油門,摩托車隨著我的右手轉動幅度而加速前進時,十公里、二十公里、三十公里... ,漸漸增加的速度也使我的心情跟著興奮了起來,感覺就像是在柏油路面上長了潔白的翅膀,只要展翅,我就能隨著迎面而來的風翱翔。「原來不用練成佛山無影腳也能夠有這麼快的移動速度呀!」「天啊,我自由啦!」我心頭浮現出了這兩句話。   入伍後,我把機車轉交給正在高雄就讀大學的妹妹。而我休假時,就騎著從小騎到大的單車當作交通工具,也從來沒想過退伍後的交通該怎麼辦。   直到退伍前的某日,和君安聊天的過程中,她提到自己即將出國一年,想請我能夠幫忙她保管機車。除了感謝君安之外,我也感謝上帝的安排;雖然君安和頌博即將離開我們前往澳洲工作一年,心中滿懷不捨,但我相信或許正是這個時機,他們倆能夠在國外增廣見聞,收穫成長。而退伍後的我,也即將步入職場,開啟了我生命中的下一段篇章。   頌博、君安即將出國,幸芸即將前往司馬庫斯原住民部落工作,幸臻也準備前往台北擔任藥劑師一職... 。神岡教會的青年們一個一個離了巢。但 或許正是這個時機,因為我們都已經逐漸長大,邁入了人生的下一個階段;好像初學飛翔的幼鳥一般,透過學習,更深刻地體驗生命的意義,更努力追逐真正的自由。就在這個時候,我們要展翅上騰,我們要看得更高、更遠。   「但那等候耶和華的,必重新得力,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;    他們奔跑卻不困倦,行走卻不疲乏。」- 以賽亞書40:31

種子

  午餐過後,我靜靜地坐在餐桌前,聽著宗益學長分享自己對於未來的憧憬:「未來,我想要常常到教會跟你學習吉他、找老師學鋼琴、然後和你一樣學好英語,我還期待自己能夠寫一部關於自己愛情故事的小說,我甚至已經有想法,開始在想書名了... !」學長興奮地說完,我堅定地望著他,對他說:「我相信你可以。」   事後,學弟舜德笑著對我說:「學長,我覺得你這太官腔啦,這夢想太不切實際了,而且我覺得他寫小說也不會賺到多少錢,大概也沒多少人會想要看... 。」我有些嚴肅地糾正他:「你知道嗎?一顆小小的種子,只要將它落在土裏,給予它足夠的養分、澆灌、日曬,它可以成為比人還高的大樹;一個人的信心難道不也是這樣嗎?我們對一個人的決心給予肯定與鼓勵,誰人能夠預知他未來會發展成什麼模樣呢?至少他已經有了一顆願意改變的心,比起沒有心想要改變的人,他已經跨出了自己的第一步。」說完,我看見舜德點點頭。   常常,我們都習慣對某些較不被討喜的人貼上特別標籤,並且對人進行論斷,彷彿在宣告一個人的罪名,而在我們眼中這個罪名會跟著他一輩子。然而,上帝的神蹟就在於「... 匠人所棄的石頭,已成了房角的頭塊石頭。」世人所看輕騎著驢子進耶路撒冷城的耶穌;頭戴荊棘、受人戲弄、被釘死在十字刑具上的耶穌,最終完成了他的使命,贖回眾人的罪惡,這難道不是許多人津津樂道的美好故事嗎?   因此,一直以來,比起屬於人生勝利組的朋友們,我更喜愛給予處在缺乏、困境中的朋友鼓勵與支持。我深深的期盼在他們心中播下愛的種子,願有那麼一天,種子發出幼苗、幼苗發出枝枒,最後長成能夠自給自足的植物,甚至能夠成為供應飛鳥棲息、覓食的健康大樹。 「耶穌回答說:『...我確實地告訴你們:如果你們有像一粒芥菜種子那樣的信仰,就是對這座山說『從這裡移到那裡!』它也將移開;而且在你們,將沒有不可能的事。」- 馬可福音17:2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