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11月, 2017的文章

愛不愛

  近期,可能是孩子恰巧都進入了青春期,不論親友、還是教會的弟兄姊妹都常問我道:「佳正,我們家的孩子現在開始『這樣那樣』(大概就是從事了讓父母不滿意的事)!該怎麼辦?」事實上,我從未為人父母,充其量不過是孩子與父母之間的「大哥哥」,實在不該論斷父母究竟愛不愛孩子,更何況天下不愛孩子的父母又何其少見?我只能默默地在心底說:「孩子們的行為不符合父母的期待了;甚至踩到了大家的地雷。」   然而,回到我們對於「愛」的定義:人類的「愛」時常是有條件限制的。好比我曾在參加讀經營時,曾這麼對台上的老師說:「我覺得我的父母給我很足夠的自我空間,只是可惜雙親關係不好,沒什麼時間陪我。」未料老師訝異地回答道:「我聽見的是一個可憐的孩子,因為家庭區乏『愛』,所以想表達出『我很好,不需要被關心』的訊息。」老師接著說:「有時候,父母對孩子說:『孩子你好棒,都不需要我操心』反而是一件『殘酷』的事,因為這意味著你在暗示孩子,使他產生雙重人格,讓他在父母面前表現得相當剛強、優秀或者傑出;然而在另一面,卻可能有著父母所看不見的隱藏人格。」我默默地紅了眼眶,聽著老師道出我心中的軟弱。   另一方面的極端,則是孩子傳遞出了「我的父母什麼都要管!」的訊息。不可否認,為人父母怎麼可能放縱自己的子女走入歧途?尤其是看著自己親手提拔,點點滴滴悉心呵護的孩子,做了不符合自己期待,甚至違背團體、社會的道德的時候,我們義正辭嚴地指出了孩子的錯誤,不允許他做出不該有的行為,甚至念頭。直到孩子受不了這樣的親子關係,然後彼此的關係越來越疏離。   我想,每個人都能夠同意「愛」是溫暖的、是包容的、是寬恕的、是自由的、是喜悅的、是幸福的、是溫柔的、是仁慈的、是平安的...... 。然而,我想再一次提出疑問:「我們再陪伴(或者說教育)孩子的過程中,又有多少次能夠讓孩子感受到『愛』的感覺呢?」   最後,我仍要再回到信仰的角度來看待「愛」:「... (上帝)叫日頭照好人,也叫照歹人;降雨給義人,也給不義的人。(太5:45)」《雅各書》也這麼寫道:「必有人說:你有信心,我有行為;你將你沒有行為的信心指給我看,我便藉著我的行為,將我的信心指給你看。」我們都會說自己願意「愛」,如同容易說出自己有「信心」一般。然而,什麼是愛呢?我真心希望我們能夠活出主耶穌基督的樣式,擁有無條件的愛,愛仇敵的心。屆時,即使孩子不符合我們的期待,我們必定能夠...

  灰濛濛地秋夜,伴隨著令人窒息地空汙;幸好上帝恩賜霎那雨水,悄悄地洗刷去了受汙染的空氣以及人類的罪。我來到了桌球室獨自靜靜地練球,腦海中想起楊牧師教導我們「桌球的竅門在於它的『旋』」。赫然間茅塞頓開,再一次用下旋發球的起手式拋球:力由根生,透過全身重心微妙地轉換,轉動了腰身、順勢甩出手臂,在球拍碰到兵乓球之前的那一剎那間,挑起了手腕......  。當乒乓球強力且高速旋轉地衝入集球網時,我看見乒乓球觸碰到集球網後,彷彿依附著在牆壁上的壁虎逃命似地迅速向上衝,然後因為不敵地心引力而墜回到地球表面。頓時間我明白到自己對於桌球的體悟,又步入了另一個不同的境界。   我常常在教吉他時這麼跟學生說:「『音樂』是人類心靈感動的表現,而人類的心靈情緒,必定伴隨著跌宕起伏。在這個跌宕起伏轉換過程中所運用的技巧,我們稱之為『過門』。它就好比是任意門,讓我們從狹小的室內走出來後,看見另一片美麗地風景。所以『過門』就是要將情緒的表現,帶入另外一個與以往不同的境地......  。」只是盡管我講得嘴角全泡沫,大家仍聽得似懂非懂,不知其為何所以然的樣子。   天國也自有它的「門」。耶穌說:「凡稱呼我『主啊,主啊』的人不能都進天國... ,」因為進入天國,最大的關鍵就在於「... 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。(太7:21)」。由此可證,成天奉耶穌基督呼喊:「主啊、主啊!」的人未必能蒙得耶穌的喜悅,看見天國之門的人也未必就能夠與神同住,唯有那「遵行天父旨意」者,才是真正拿到進入天國門票的得救的人。   親愛的弟兄姊妹,今天的你,還在尋找自己的生命之門嗎?還在猶豫是否要過「門」而不入嗎?願上帝的恩惠時常與你同在,大大地增添我們的信心,直到末時。   「必有人說:你有信心,我有行為;    你將你沒有行為的信心指給我看,我便藉著我的行為,將我的信心指給你看。」- 雅各書2:18